鬼斧神工洛阳天坑漏明崖唐代诗人传说故
洛阳“天坑”漏明崖,位于大山深处的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距离洛阳市区60多公里。漏明崖是延伸进入沟壑的一道不算宽的崖壁,壁立直挺,宛如一道石屏,奇特的是崖壁腰上有一巨大的穿透石洞,如同天门,从谷底望去,石洞漏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故称“漏明”,当地人也俗称为“漏明窟窿”。
“漏明窟窿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和几位朋友到漏明崖探奇。那时新安县还国家级贫困县,交通极为不便,那天中午,我们开车从北冶镇出发,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不停地问路打听,不到十公里的路程,我们直到傍晚时候才摸到漏明崖。
今天再来观赏漏明崖,这里已成为旅游景区,修建的乡村公路直达这里的停车场。
沿着修建的小路前行,一会儿就看到陡峭山谷里耸立的漏明崖。
我这些年有过在国内游历的经验,也增长了不少地埋知识。这次在这里看到崖壁上被溶蚀的岩石痕迹,于是猜测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有的一处“天坑”,当属喀斯特地貌。
漏明崖上明显的被水溶蚀痕迹与我去过的重庆奉节那个多米深的小寨天坑相比,漏明这个“天坑”只有数十米深,不算深也不是很大,而且从坑里面转过漏明崖还有出口。究竟算不算是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呢?当然还需要地质学者进行科学考察确定。不过从停车场一路走到崖边来看,漏明崖前面就是一个大坑,只有下到坑底才能达到“漏明窟窿”。
耸立的漏明崖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四川、重庆等地也有分布。据地质学家研究,形成于碳酸盐岩层中的天坑共有两种成因类型,即塌陷型和冲蚀型。塌陷天坑是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成。冲蚀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水文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
据说,目前已发现的天坑大多数都是塌陷型,冲蚀型天坑发现的很少。我对地质知识所知有限,不知道漏明这处“天坑”是哪一种类型,但这里的山崖石壁上明显的石灰岩被溶蚀的痕迹,坑底的确有泉水渗出,并且当地在漏明崖北面筑坝修建了一个水库。
漏明水库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登到对面山上高处,就能看到漏明崖是一个龙犄角形状。于是放飞无人到空中老放飞俯瞰,果然是山峦起伏,突兀的漏明崖起伏在山谷之间。从空中看,漏明崖呈远处大山相连。远山像一条龙,立的漏明崖真的好似龙的一只犄角。坑里的泉水在漏明崖另一侧汇集成一座水库。
空中俯瞰漏明崖漏明崖真可谓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从坑底拾级而上,穿过这个“漏明窟窿”,看到另一番风景,别有洞天。在漏明崖北面悬崖上,有一座香火旺盛的悬空奶奶庙,经常有求子心切的年轻夫妇,穿过“漏明窟窿”这个他们心目中的“生命之门”,前往奶奶庙里烧香求拜,还愿祈福。据说奶奶庙每年还有盛大庙会,届时商贾和众多善男信女云集在漏明崖两侧,场面十分壮观。
山崖上的悬空奶奶庙山崖上的悬空奶奶庙漏明崖还流传有关于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传说故事。二十多年前就是为了这个传说故事前去漏明崖的探奇的。
骆宾王是唐朝初年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现今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相传就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咏鹅》。
骆宾王一生著作颇丰,与唐初四杰一起,扫除南了北朝以来,南朝崇扬浮靡华艳空洞文风对唐初文坛的影响,为开辟盛唐一代文学繁荣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深受后人赞誉。
公元年,武则天将唐中宗李显废黜,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唐睿宗),自己仍然临朝称制掌握大权,唐朝大臣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举兵讨伐武则天。徐敬业自称大将军,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拥兵超过十万人,骆宾王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之手。
据《唐才子传》记载,骆宾王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写出了慷慨激昂的文字:“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鸣(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惊问是谁写的,这才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女皇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骆宾王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目空一世、被他所骂的女皇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一代女皇武则天画像后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新唐书》记载他“亡命不知所之”。
不过有人说骆宾王逃到了离洛阳并不远的大山深处,当时属渑池县管辖的漏明崖。
相传骆宾王携子落荒而逃,行到洛阳西北部大山之时,突遇山洪暴发,儿子不幸被水冲走,骆宾王救子心切,沿水寻找,最终在距离漏明崖不远处的一个村庄河滩上找到儿子尸首,从此那个村庄便名叫滩子沟,至今仍然存在。
“漏明窟窿”旁边有一天然石洞,当地人称为“宾王洞”。相传丧子后的骆宾王就隐居于此,现在当地人在洞口塑了一座金刚神像守护着。
漏明崖宾王洞作为诗人,骆宾王当然为漏明留有诗篇《漏明吟》:“渑邑漏明呈奇景,悬崖万仞石棱曾;唇山白雾共旋绕,河水波绿萦带风。”
骆宾王的《过石门》诗,据说也是描绘漏明崖仙境:“层石远接天,绝顶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仗,何处得神仙。”
传说骆宾王最终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云游天下,不知所终。
骆宾王画像唐代诗坛上曾流传骆宾王灵隐继诗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诗人宋之问在一个秋天来到灵隐寺,触景生情,信口吟道:“岭边树色含风冷……”,然而后面的句子就卡了壳。宋之问边走边思考,走到大雄宝殿门前,忽然听到一个老和尚说:“信口吟诗,风光就在嘴边,何苦端着金碗要饭?”
宋之问自持才高,难免气傲,本来对老和尚不屑一顾,转念一想,或许这老和尚还有些能耐。为讨得诗句,宋之问故作谦虚地说道:“晚辈愿听教诲。”
那老和尚说:“我为你续上一句,石上泉声带雨秋,你看如何?”
此句平仄、对仗、意境和措辞皆佳,宋之问不由吃惊,知道此人不凡。
宋之问连忙说,他见灵隐寺背山依水,树木葱茏,花香四溢,想写一首诗《灵隐寺》留作纪念,然而只想了开头两句,“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便思路枯竭,正在苦恼。
那老和尚听罢,稍作思考,便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顿时便灵感一闪,文如泉涌,当夜就一气呵成山水名篇《灵隐寺》。
第二天,宋之问想留下来,要拜老和尚为师,多造诗句,不料老和尚已经不知去向。
后来经多方打听,宋之问方才知道那老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因兵败于削发出家为僧。
宋之问《灵隐寺》这首山水游记诗写得章法严谨,对仗和谐,字字入画,意境清新,立意高远,深受世人称赞,从而奠定了宋之问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后世文人对宋之问的品行评价不高。据说宋之问有因诗杀亲、卖友求荣、逢迎谄媚之诟病。人们编出这个传说故事,是在已看破红尘、不问世事,仍不忘诗词的骆宾王帮助下,宋之问才获得了文学上的成功。
篇幅所限,有关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故事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搜索。总之做人,德行比才学更重要!
在漏明崖附近的不少岩石上,现在依稀还辨认出曾经刻写的文字石刻,想必是历代文人墨客凭吊骆宾王所刻。只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多含碳酸钙,年代久远被风吹雨淋逐渐蚀抹去,那些凭吊骆宾王石刻文字终于被浸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依稀辨认出曾经的石刻文字大自然为古都洛阳造就这处北方少有的“天坑”奇观,崖壁上的“漏明窟窿”是奇上加奇。还有唐诗从这里飘过,骆宾王的传说故事更是漏明崖不可缺失的厚重历史色彩。漏明崖真不愧是洛阳地区同时具备自然风光和人文价值的名胜古迹。
漏明风光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636.html